用户登录

留德日记 (2009年9月)

 

◎乔丝

 

根据“德国学术交流服务中心”(DAAD)网上提供的统计数字,在过去十年,平均每年约有五千人从中国大陆来德国念大学本科。

出国前,长辈或留学生本身都要做许多准备:从金钱、体检、签证、学校申请、中介安排,到准备四季衣裳、吃的用的、帮助学习的或课余消遣的……

可是,无论“硬件”准备多充分,仍不足让留学生只身在异地,应付语言文化生活环境所带来的改变,心灵、情绪和思想的冲击。

 

以下摘录一位来德多年,已就业的华人的日记:

来德已经好几年了,每当安静下来,初来的种种回忆和现况就会像两条电影片段在眼前交错着放映。

 

初来乍到:

 

第一次踏上德国领土是个六月天,从满头大汗的在中国登机到瑟瑟发抖地站在法兰克福火车站。我现在十分理解为何太阳和真正的夏天对德国人是那么的宝贵;在太阳少,雨雪多的日子,我也不再奇怪,为何周围都是阴沉的脸,没有笑容;他们不是对我有什么不满,而是对天气,对狗,对司机……经过多年阴沉的气候的传染,我也会清早一睁眼就急忙打开窗帘,预测一下今天自己的心情。

 

当年我独自一人来到德国,那份强烈的孤独无助感,到现在想起来仍是那么刻骨铭心。我还记得多少次含着泪自己一人吃饭、背着沉甸甸的背包离开超市、恐惧自己一个人过周末和假期。

 

习惯中国大都市的喧闹,德国人崇尚安静,还真让我适应了好一阵子。走在街上,看见明明房间里亮着灯,可为何只听到我的脚步声呢?孩子不玩,不叫吗?音乐呢?电视呢?狗呢?人呢?现在回国时,妈妈常取笑我:“看你都变成外国人了,说话那么小声。”妈妈,你不了解一个异乡人在这里的安静啊!安静,像一张厚重的毯子把每个人卷起,隔开。

 

语言:

 

来德国之前,我在国内散漫地学了一阵子德语,可连个德语电话也不敢打,让妈妈笑话我。妈妈,你知道吗?其实,东西方语言的差异是很大的,要一个东方人流利的讲出西方语言,是需要好几年时间的。当我听到德国老师批评新同学说:“来这里读书,语言这么差,这怎么行?!”我就很为我的同学着急,希望他们快快把语言学好。同时,我也曾经历并能想象同学因为语言的障碍而遭遇白眼与拒绝的感受。谁有耐心去解读你我的中式德语呢?不过,我发现,多数的德国人都会对德语说得好的外国人赞许有加,所以痛下苦功,还是有回报的。

 

与德国人相处:

 

在中国时就对Made in Germany 的产品有绝对的信任,德国人是以诚信、循规蹈矩而著称,这实在是德国民族的优秀之处。按理说与这样的人相处,心应该比较踏实,可奇怪的是我经过多年“锻炼”,心还是不舒坦,让我不得不做深入的反思。

 

做人不就该像他们一样说一就一,说二就二吗?火车8: 40分开,门准时关上,哪怕孩子上了车,妈妈还在月台上,车也得往前开。大学开课的日子,各地同学大清早来排队注册,下班时间到了,还未轮上的同学必须离开,工作人员锁门就走,不会理会你是露宿街头还是哭鼻子,因为这不是他的职责。“按本子办事”是他们的金科玉律。你不能说他不对,可我突然十分怀念中国的人情味。虽然,人情味太浓、太重,也是一种负担,但至少我知道有人关心我。德国的规矩、制度有时让我感受到一种清晨的寒冷,在需要同感和理解的时候袭来。

 

多年读书、生活、工作中,接触了不少德国人,交了一些好朋友。这才发现在他们魁梧的外表藏着一颗害羞的心。想与他们交朋友,不能单单被动等着他们来向我们迈出热情的一步,伸出友谊的手,更多时候他们也需要我们热切的回应,主动的邀请。常听人说,如果你和德国人交上朋友,那可就是一辈子的朋友!希望我跟德国人的友谊不是例外。

 

朋友,德国中文图书馆,和德国的华人基督徒群体都非常关心你——一个漂泊德国的华人同胞。可能“硬件”的准备你都不缺,我们还是关心你的心,在你有需要的时候,请跟我们联系。